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没人愿做屠呦呦绝非危言耸听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11-25 21:38:18


孩子们的成长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了,大家都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以后比不上别人。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要怎么去帮助孩子们成长。下面是学大教育的专家们为大家带来的没人愿做屠呦呦绝非危言耸听,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的阅读下。

作为中国大陆首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及其现象引发轰动。在近日举行的财新峰会新知论坛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知识分子》主编饶毅再次谈及屠呦呦。他说,如果做原创研究所取得的回报,还不如做山寨、卖假药、行骗的回报高,那么在中国,将没有人会愿意去做屠呦呦。

自从85岁高龄的屠呦呦先生摘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大陆首个获此奖的科学家,围绕她的话题便纷至沓来。就在前不久,一篇题为《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作秀》的“深度好文”走红网络,引发了舆论热议。

无疑,屠女士得奖,给中国科技界甚至全体中国人很大的鼓舞,提升了中国科技界的自信心。但是光有自信心还不够,在整个社会还未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下,在人们的价值理念更加多元、科研生态还不够良性的现实中,饶毅的一句“没人愿做屠呦呦”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一记警钟,值得我们警醒与反思。

作为屠呦呦的“力推者”,饶毅说,屠呦呦做了多年研究,还曾以身“试药”,但她并未收到太多的回报,高额的利润更多地被一些制药公司拿走了。他说,屠呦呦所做出的原创性工作,对中国人乃至全人类都具有极大价值。此次屠呦呦获得诺奖,值得欣慰,但也暴露出了我们对原创性研究经费支持的不足,以及对具有原创成果的创新人士相应奖励机制的缺位。

诚如此言,屠呦呦获诺奖虽已成为过去,但放眼未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依然任重道远。

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从哪里来?这当然需要我们提倡广大科研人员学习屠呦呦教授远离喧嚣、静心科研的精神,但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在人、财、物等各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保证他们能有尊严地搞好研究,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这一点,李克强总理今年5月7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考察时,就已经做了特别强调。李克强总理指出,一个国家需要一批甘于寂寞、枯坐冷板凳、投身高精尖的大科学家。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让科学家的待遇与贡献相匹配,生活体面有尊严。科学家受尊重,创新才能蔚然成风。

如今,我国的发展正处在转型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对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全面部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我们要向屠呦呦先生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致敬,切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要身体力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科研工作者能够安心坐冷板凳,让千千万万个屠呦呦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研之中,避免“没人愿做屠呦呦”的尴尬,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人愿做屠呦呦”的疑问如何能警醒我们的社会更加关注科研创新、科研人才挖潜、科研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并下决心尽快加以解决,才是这个问题本身带给我国科学界的更大收获。

没人愿做屠呦呦绝非危言耸听的内容就为大家展示到这里了,认真的帮助孩子成长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学大教育。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